
財神
財神,顧名思義就是掌管天庫財富之神。
藏傳佛教財神的隊伍龐大,來源多方,與漢地佛教截然不同。
藏密的大部分的財神,隨著佛教的傳入而來到西藏,在雪域高原安家落戶。在藏傳佛教的行列佔的
地位是掌管財富。他們也是成為藏密護法中的一支龐大力量。
藏密財神除護持佛法外,還負責掌管、濟度眾生所有的功利事業,財神與護法神及智慧神是一
樣的受到僧俗的頂禮膜拜,而在漢地佛教就很少有這種情況了。
藏傳佛教把財神分為有"蓮師財神、五姓財神、財源天母、象頭天財神及財寶天王"等等。
其中財寶天王是藏密的財神,他的來歷有兩種不同說法。一說由金剛手所幻化的財神。
其次是五姓財神,梵名為藏巴拉、閻婆羅、霧神,舊譯布祿金剛,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所供養
的五財神,這五財神按身色分別是綠、白、紅、黃、黑財神,這五姓財神有共同的陀羅尼咒語,是
求得財神身語功德加持為主的真言。
再次是財源天母係於瑜伽密續佛部尊,於六道中專司人道,掌管世間之財富,並為五姓財神之
佛母。如修天母的法,能夠為行者帶來財富與種種珍寶,但天母本生就有願力,以財施、法施、無
畏施之「布施波羅蜜」為主,行者若是供養、禮拜、依止、並修習持誦,天母當令滿足任何心願,
資財豐饒,不虞匱乏。
五姓財神(The five Jambhalas)
財神,梵名為"瞻巴拉",有稱"Kubera",即"丑身",舊譯作"布祿金剛",五姓財神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所供養的五財神,這五財神按身色分別是綠、白、紅、黃、黑財神,這五姓財神有共同的陀羅尼咒語,是求得財神身語功德加持為主的真言。
中央為黃財神,其功德:能增長福德、壽命、智慧、物質及精神上之受用。主司財富,能使一切 眾生脫於貧困,財源廣進。本尊形象為肚大身小,雙手有力,膚色金黃,右手持摩尼寶珠,左手輕抓口吐珠寶的吐寶鼠。頭戴五佛寶冠,身著天衣,藍色蓮花及珠寶瓔珞作嚴飾。胸前掛烏巴拉念珠,以如意坐左腳曲,右腳輕踩海螺寶,安坐於蓮花月輪上。誠心持誦黃財神心咒,可獲其庇佑能財源廣進,免除窮困,以及一切經濟 窘困。如果能發生無上菩提心,發願救度一切眾生於貧困,則福德更不可限量。
前右方是白財神,其功德:祛病,除去一切貧苦、罪惡障礙, 增長一切善業,於諸受用富饒增上。白財神一面二臂,面容半怒半笑,三目圓睜,發上衝,以五佛冠為頭飾,上身批綢緞,巴乍勒嘎綢緞為裙,以各類寶物為飾。右手持寶棒,左手持三叉,足有屈左半伸。以綠龍為坐騎,蓮花月輪為座,身白如月光。白財神以身白色,表示能使一切眾生具足潔白妙好之財寶,右手持寶棒表示匯 聚一切財神之功德,能救度飢餓中的眾生之苦。
左後方為紅財神,有能招聚人,財,食等諸受用自在富饒之功德。紅財神是薩迦派密法中的一位功德無比的財神。在藏密薩迦派,可很重視紅財神的密修方法及教言。
紅財神一面二臂,二目善怒面,以各種寶物為飾,頭戴五佛冠。古時王者或貴族常修習此法,易與相應,為懷愛之法門。紅財神頭戴寶冠,右手持摩尼寶,左手抓吐寶鼠,右腳伸做腳曲,立於蓮花月輪上。修習紅財神法,持誦唸咒,可獲得紅財神護佑,財源茂盛,能免除窮困及一切經濟困境。而此修法也隨著修行者的發心而可獲得不同的果報,如果是發起無上菩提心者,則可得證世間及出世間福德圓滿,若是求世間財富者,亦可滿足,若是赤貧者,也可獲得食物充足的利益。
右後方為綠財神,為東方不動佛之化身。綠財神乃是藏密無上瑜珈部之不二續"時輪金剛本續"中所傳出的,亦是東方金剛不動佛(Buddha Aksobhya)所現的應化身,受釋迦牟尼佛囑咐,為一切貧苦眾生轉大法輪。其功德:令一切作為成功、圓滿,淨化惡運、障礙,於諸眾生受用富饒增長。此尊形像為一頭二臂三目,頭戴五佛寶冠,上披綵帶天衣綢裙,以眾寶瓔珞作為報身莊嚴,右手持滿願寶果,左手捉吐寶鼠,以遊戲坐姿,右足輕踩於白螺上。
左前方是黑財神,有許多人認為,黑財神是五姓財神中施財立即見效的財神,甚至稱他為財神王。常見的黑財神一面兩臂,怒面三目,以不動佛冠為頭飾,身材矮胖,紅髮黑膚裸體,大肚福相,右手捧嘎巴拉顱器,左手抓吐寶鼠,踏於蓮花月輪屍座上。修持黑財神法門,可獲其庇佑,消除怨敵,偷盜、病魔等障,使諸受用財富增 長。
財神,梵名為"瞻巴拉",有稱"Kubera",即"丑身",舊譯作"布祿金剛",五姓財神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所供養的五財神,這五財神按身色分別是綠、白、紅、黃、黑財神,這五姓財神有共同的陀羅尼咒語,是求得財神身語功德加持為主的真言。
中央為黃財神,其功德:能增長福德、壽命、智慧、物質及精神上之受用。主司財富,能使一切 眾生脫於貧困,財源廣進。本尊形象為肚大身小,雙手有力,膚色金黃,右手持摩尼寶珠,左手輕抓口吐珠寶的吐寶鼠。頭戴五佛寶冠,身著天衣,藍色蓮花及珠寶瓔珞作嚴飾。胸前掛烏巴拉念珠,以如意坐左腳曲,右腳輕踩海螺寶,安坐於蓮花月輪上。誠心持誦黃財神心咒,可獲其庇佑能財源廣進,免除窮困,以及一切經濟 窘困。如果能發生無上菩提心,發願救度一切眾生於貧困,則福德更不可限量。
前右方是白財神,其功德:祛病,除去一切貧苦、罪惡障礙, 增長一切善業,於諸受用富饒增上。白財神一面二臂,面容半怒半笑,三目圓睜,發上衝,以五佛冠為頭飾,上身批綢緞,巴乍勒嘎綢緞為裙,以各類寶物為飾。右手持寶棒,左手持三叉,足有屈左半伸。以綠龍為坐騎,蓮花月輪為座,身白如月光。白財神以身白色,表示能使一切眾生具足潔白妙好之財寶,右手持寶棒表示匯 聚一切財神之功德,能救度飢餓中的眾生之苦。
左後方為紅財神,有能招聚人,財,食等諸受用自在富饒之功德。紅財神是薩迦派密法中的一位功德無比的財神。在藏密薩迦派,可很重視紅財神的密修方法及教言。
紅財神一面二臂,二目善怒面,以各種寶物為飾,頭戴五佛冠。古時王者或貴族常修習此法,易與相應,為懷愛之法門。紅財神頭戴寶冠,右手持摩尼寶,左手抓吐寶鼠,右腳伸做腳曲,立於蓮花月輪上。修習紅財神法,持誦唸咒,可獲得紅財神護佑,財源茂盛,能免除窮困及一切經濟困境。而此修法也隨著修行者的發心而可獲得不同的果報,如果是發起無上菩提心者,則可得證世間及出世間福德圓滿,若是求世間財富者,亦可滿足,若是赤貧者,也可獲得食物充足的利益。
右後方為綠財神,為東方不動佛之化身。綠財神乃是藏密無上瑜珈部之不二續"時輪金剛本續"中所傳出的,亦是東方金剛不動佛(Buddha Aksobhya)所現的應化身,受釋迦牟尼佛囑咐,為一切貧苦眾生轉大法輪。其功德:令一切作為成功、圓滿,淨化惡運、障礙,於諸眾生受用富饒增長。此尊形像為一頭二臂三目,頭戴五佛寶冠,上披綵帶天衣綢裙,以眾寶瓔珞作為報身莊嚴,右手持滿願寶果,左手捉吐寶鼠,以遊戲坐姿,右足輕踩於白螺上。
左前方是黑財神,有許多人認為,黑財神是五姓財神中施財立即見效的財神,甚至稱他為財神王。常見的黑財神一面兩臂,怒面三目,以不動佛冠為頭飾,身材矮胖,紅髮黑膚裸體,大肚福相,右手捧嘎巴拉顱器,左手抓吐寶鼠,踏於蓮花月輪屍座上。修持黑財神法門,可獲其庇佑,消除怨敵,偷盜、病魔等障,使諸受用財富增 長。
綠財神,為東方不動佛之化身。綠財神乃是藏密無上瑜珈部之不二續"時輪金剛本續"中所傳出的,亦是東方金剛不動佛(Buddha Aksobhya)所 現的應化身,受釋迦牟尼佛囑咐,為一切貧苦眾生轉大法輪。其功德:令一切作為成功、圓滿,淨化惡運、障礙,於諸眾生受用富饒增長。此尊形像為一頭二臂三目,頭戴五佛寶冠,上披綵帶天衣綢裙,以眾寶瓔珞作為報身莊嚴,右手持滿願寶果,左手捉吐寶鼠,以遊戲坐姿,右足輕踩於白螺上。
【天法二十一財神】修法功德利益:
天法21財神
蓮花生大士為了護念、利益眾生,特別化現不同身相、執持不同法器的二十一財神,由天法的伏藏師明珠多傑取出,賢哲噶瑪洽美仁波切將此二十一法要匯為一門。此法能在地方發生嚴重貧苦之時,令之消除,而不為貧窮所困擾﹔能令財富如雨水降澍一般獲得。
本法云:「蓮師現出各各之.藏巴拉身現前授.傳承近故成就近。」更顯《天法意伏藏所出.臧巴拉二十一尊》其傳承近而加持大。
依怙主成就自在 貝諾法王曾開示:「若能累積資糧、淨除罪障,在修習臧巴拉時,在供養方面,務令廣大,如能專一誠信地作念誦、祈請的話,則能令任何希求、願望,都獲得成辦。」
在此未法時期,眾生煩惱障重,產生各種障礙而帶來不同程度的窮困與痛苦。為了消除眾有情貧困匱乏的苦惱,需要財神法門來增加福緣資糧,此二十一財神法若專心閉關修持,並以正確的態度、動機而趣入佈施波羅密多,培養慷慨利眾的心量,廣行供養相信因果,則無論是在行者的心靈方面與物質條件上,都將能夠得到財神的加持,降予豐足的法財,若能如法依二十一尊財神而修,必能於此二種資財方面,獲無量受用之功德。
關於財神法的開示:
如果過去世沒有足夠的福報,修財神法沒有用,而如果有福報,也沒有必要修財神法,那佛法中財神法的意義何在呢?
恭請仁波切賜以開示。
恭請仁波切賜以開示。
仁波切回答:我們以前有過無數的輪迴,造的善業和惡業都是無數的,若說過去世有福報,現在就可以用,或者過去世無福報,現在就不能用,也不是這樣簡單的決定的。而且,即便以前你沒有發財的福報,現在修財神法,也是屬於在新造善業。當然修財神法所造的善業,可能在這一生感果,也可能到未來世才能感果。如果如你那麼想,那就會影響現在新造善業的信心。修財神法可以新造這世感果的善業,也可為後世積累福報。
佛經裡也介紹過這樣一個故事:釋迦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很窮,佛給他傳一個財神的修法,他的後半生就變得很富有。他因此後半生作了很多供養和布施。所以應拋棄你的這種想法,應認為修財神法是在造新的善業,這樣就可以接受它的合理性繼續修行下去。
佛經裡也介紹過這樣一個故事:釋迦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很窮,佛給他傳一個財神的修法,他的後半生就變得很富有。他因此後半生作了很多供養和布施。所以應拋棄你的這種想法,應認為修財神法是在造新的善業,這樣就可以接受它的合理性繼續修行下去。
佛教裡認為沒有業就不會有果。比如你作生意,現在你開一公司賺錢,當然可以在另外一個地方另開一公司賺錢。同樣,你以前的善業也不需只靠他們,也可以新修財神法造新善業積累福德。這樣想的時候就應能接受。比如你生病的時候,你說不用看醫生了,業到了一定會死,業不到就死不了。又如肚子餓的時候,你說有業我就不用餓死,沒業就找不到吃的,這樣你就不再去找吃的了。這樣作顯然都是不對的。修財神也是同理。修財神法,賺很多錢是可能的,賺不到錢也是可能的。如同看病,你到很大很好的醫院看病,也可能治不好。修財神法的善業如果這一世不成熟,也可能發不了財。但應該確信一定會後世積累福德。
修財神法也可以使你的事業變得順利吉祥。有人會以為修財神會突然賺到好多錢,並不是這樣。修財神是修福德,可以使你事業,作生意等都很順利。人有福的時候,很多人會尊敬你,修財神有這種的作用。有福的人,其他人都會喜歡親近,這個人就很吉祥順利。

修財神法的意義
在中國民間,普遍通信仰和供奉財神。但也有少數人不以為然,認為學佛的人不應起貪念來貪求財物,那麼應當怎樣看待財神法呢?
什麼是“財”?在世間的意義上,“財”指金錢、財寶、房屋、土地等等,統稱為“財產”。而在佛教中解釋,財是“資糧”的意思。修行佛法,要成就菩提,一定要具足累積資糧和清淨業障兩大條件,在累積資糧方面,又分為兩種:
一是智慧資糧,也就是智慧上的財產,這是出世法上常提到般若空性。
二是福德資糧,即是福德財產,而大家平時所求的金錢、房屋等即是福德資糧的一種。
事實上,修行上若沒有暇滿的人身或者人天福報,如何能在人間得到修行的基本條件呢?
《法華經》說:“先以欲鉤牽,後令入佛智。”對於末法時代的眾生來說,財神法是引導大眾接觸佛法的極好條件。
對於學佛者來說,財神法也是一種修行。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,如果要廣行菩薩事業,相當的物質基礎還是必要的。
如果以虔誠的心,來累積智慧與福德資糧,並清靜無始以來的貪欲等業障,同時發出希望所有眾生遠離貧窮之苦,究竟成佛的菩提心,來為眾生的利益祈請,以這樣的發心來修財神法,心中就沒有疑慮,能夠歡歡喜喜得以如法修行,那財神法也是一種善巧的修行法門了!

佛教的財富觀海濤輯
◎佛教處理財富的方法
1.《心地觀經.厭舍品》將財富四分法為:
一、一分財寶,常求息利,以贍家業。
二、一分財寶,以充隨日,供給所須。
三、一分財寶,惠施孤獨,以修當福。
四、一分財寶,,拯濟宗親,往來賓旅。
一、一分財寶,常求息利,以贍家業。
二、一分財寶,以充隨日,供給所須。
三、一分財寶,惠施孤獨,以修當福。
四、一分財寶,,拯濟宗親,往來賓旅。
2.在《大寶積經.善順菩薩會》以波斯匿王為例,說明財富的處理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:
一、一分奉施如來世尊及比丘眾。
二、一分施與舍衛城中貧窮苦惱,無依怙者。
三、一分財物留資國用。
一、一分奉施如來世尊及比丘眾。
二、一分施與舍衛城中貧窮苦惱,無依怙者。
三、一分財物留資國用。
3.在《般泥洹經》中,對財富的處理方法是說,除了生活必需之外,有四分法:
一、為供養父母妻子。二、為瞻視人客奴婢。
三、為給施親屬知友。四、為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。
若能依上述方法處理財富,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。
一、為供養父母妻子。二、為瞻視人客奴婢。
三、為給施親屬知友。四、為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。
若能依上述方法處理財富,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。
◎求財心態

1.正命有二:求財以道,不貪苟得;不詐怠心於人。是為世間正命。《阿那律八念經》
2.菩薩摩訶薩無有不正求財而行布施。《大寶積經》
3.世尊告諸清信士曰:「凡人犯戒,有五衰耗。何謂為五?
一者求財,所願不遂;二者設有所得,日當衰耗;
三者在所至處,眾所不敬;四者醜名惡聲,流聞天下;
五者身壞命終,當入地獄。」
一者求財,所願不遂;二者設有所得,日當衰耗;
三者在所至處,眾所不敬;四者醜名惡聲,流聞天下;
五者身壞命終,當入地獄。」
4.又告諸清信士:「凡人持戒,有五功德。何謂為五?
一者諸有所求,輒得如願;二者所有財產,增益無損;
三者所往之處,眾人敬愛;四者好名善譽,週聞天下;
五者身壞命終,必生天上。」《遊行經》
一者諸有所求,輒得如願;二者所有財產,增益無損;
三者所往之處,眾人敬愛;四者好名善譽,週聞天下;
五者身壞命終,必生天上。」《遊行經》
◎如何避免損失財物——《善生經》
1.佛言:「居士子!求財物者,當知有六非道。云何為六?
一、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;
二、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;
三、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;
四、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;
五、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;六、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。
一、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;
二、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;
三、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;
四、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;
五、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;六、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。
2.居士子!人博戲者,不經營作事;作事不營,則功業不成;未得財物,則不能得;本有財物,便轉消耗。若人種種戲者,當知有六災患。云何為六?
一者、負則生怨;二者、失則生恥;
三者、負則眠不安;四者、令怨家懷喜;
五者、使宗親懷憂;六者、在眾所說人不信用。
一者、負則生怨;二者、失則生恥;
三者、負則眠不安;四者、令怨家懷喜;
五者、使宗親懷憂;六者、在眾所說人不信用。
3.居士子!人非時行者,不經營作事;作事不營,則功業不成;未得財物,則不能得;本有財物,便轉消耗。人非時行者,當知有六災患。云何為六?
一者、不自護;二者、不護財物;三者、不護妻子;
四者、為人所疑;五者、多生苦患;六者、為人所謗。
一者、不自護;二者、不護財物;三者、不護妻子;
四者、為人所疑;五者、多生苦患;六者、為人所謗。
4.居士子!人飲酒放逸者,不經營作事;作事不營,則功業不成;未得財物,則不能得;本有財物,便轉消耗。若人飲酒放逸者,當知有六災患。
一者、現財物失;二者、多有疾患;三者、增諸鬥諍;
四者、隱藏發露;五者、不稱不護;六者、滅慧生痴。
一者、現財物失;二者、多有疾患;三者、增諸鬥諍;
四者、隱藏發露;五者、不稱不護;六者、滅慧生痴。
5.居士子!若人親近惡知識者,不經營作事,當知有六災患。云何為六?
一者、親近賊;二者、親近欺誑;三者、親近狂醉;
四者、親近放恣;五者、逐會嬉戲;六者、以此為親友,以此為伴侶。
6.居士子!若人喜伎樂者,不經營作事;作事不營,則功業不成;未得財物,則不能得;本有財物,便轉消耗。若人喜伎樂者,當知有六災患。云何為六?
一者、喜聞歌;二者、喜見舞;三者、喜往作樂;
四者、喜見弄鈴;五者、喜拍兩手;六者、喜大聚會。
一者、親近賊;二者、親近欺誑;三者、親近狂醉;
四者、親近放恣;五者、逐會嬉戲;六者、以此為親友,以此為伴侶。
6.居士子!若人喜伎樂者,不經營作事;作事不營,則功業不成;未得財物,則不能得;本有財物,便轉消耗。若人喜伎樂者,當知有六災患。云何為六?
一者、喜聞歌;二者、喜見舞;三者、喜往作樂;
四者、喜見弄鈴;五者、喜拍兩手;六者、喜大聚會。
7.居士子!若人懶惰者,不經營作事;作事不營,則功業不成;未得財物,則不能得;本有財物,便轉消耗。若有懶惰者,當知有六災患。云何為六?
一者、大早不作業,二者、大晚不作業,三者、大寒不作業;
四者、大熱不作業,五者、大飽不作業,六者、大饑不作業。
一者、大早不作業,二者、大晚不作業,三者、大寒不作業;
四者、大熱不作業,五者、大飽不作業,六者、大饑不作業。

◎云何迅速累積功德?《增壹阿含經》
1.世尊告曰:「云何得增益功德?增益有七事。其福不可稱量,亦復無人能算計此者。云何為七?
一、善男子、善女人起僧伽藍處,於中興立者,此福不可計。
二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能持床座施彼僧伽藍者及與比丘僧。
三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以食施彼比丘僧。
四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以遮雨衣給施比丘僧者。
五、若族姓子、女若以藥施比丘僧者。
六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曠野作好井者。
七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近道作舍,使當來過去得止宿者。是謂七功德之法其福不可量。
一、善男子、善女人起僧伽藍處,於中興立者,此福不可計。
二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能持床座施彼僧伽藍者及與比丘僧。
三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以食施彼比丘僧。
四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以遮雨衣給施比丘僧者。
五、若族姓子、女若以藥施比丘僧者。
六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曠野作好井者。
七、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近道作舍,使當來過去得止宿者。是謂七功德之法其福不可量。
2.若行、若坐,正使命終,其福隨後,如影隨形,其德不可稱計,言當有爾許之福,亦如大海水不可升斗量之,言當有爾許之水。此七功德亦復如是,其福不可稱限。是故善男子、善女人當求方便,成辦七功德。如是當作是學!」
◎法語選粹
1.如是善修業,黠慧以求財,財寶隨順生,如眾流歸海。如是財饒益,如蜂集眾味,晝夜財增長,猶如蟻積堆。《雜阿含經》
2.佛言:「正使是善男子過去曾作無量諸罪種種惡業,是諸罪報頭痛則除,或被輕易,或形狀醜陋,衣服不足,飲食麁踈,求財不利,生貧賤家及邪見家,或遭王難及餘種種人間苦報,現世輕受。斯由護法功德力故。」《大般泥洹經》
3.菩薩不以邪命求財而行布施;不逼眾生,強求他物,轉以施人。《無盡意菩薩品》
4.賊劫他人財,所獲非己有,念當不惜命,失財更遭厄。《修行道地經》
5.云何菩薩離非法財?不以輕稱小鬥欺誑於人,不以詐親及諸欺罔而求財物。
6.云何菩薩離不淨財?菩薩若於塔物相關法物、相關僧物,非隨喜者悉不受用。
7.云何菩薩不戀財利?
一、菩薩摩訶薩若得財物不作我所,不謂是財,不作積聚,於時節中回施之者,供養父母及諸親識、諸眷屬等。
二、得此財時不生染著,不得財時亦不周慞亦不渴仰。
三、於施主邊不起噁心,不取過失。
四、於如法財,與眾共得。佛所稱嘆,菩薩大士所不譏嫌,天神光揚,同學歡喜。以此財物知足而住。《寶雲經》
一、菩薩摩訶薩若得財物不作我所,不謂是財,不作積聚,於時節中回施之者,供養父母及諸親識、諸眷屬等。
二、得此財時不生染著,不得財時亦不周慞亦不渴仰。
三、於施主邊不起噁心,不取過失。
四、於如法財,與眾共得。佛所稱嘆,菩薩大士所不譏嫌,天神光揚,同學歡喜。以此財物知足而住。《寶雲經》
◎不用金錢的布施《雜寶藏經》
1.佛說:「施捨金錢、物質,只是布施方法中的一種。即使不用錢,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:
一、和顏施:和顏悅色地對待眾生,這是布施。
二、言施:對有情說鼓勵、勸戒、有意義的話,這是布施。
三、心施:體貼眾生的心,出於慈悲的發心,這是布施。
四、眼施:用慈愛、溫暖的眼神看一切眾生,這是布施。
五、身施:身體力行幫助一切有情,這是布施。
六、座施:讓座給需要的人,這是布施。
七、察施: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,並給予所需。」
一、和顏施:和顏悅色地對待眾生,這是布施。
二、言施:對有情說鼓勵、勸戒、有意義的話,這是布施。
三、心施:體貼眾生的心,出於慈悲的發心,這是布施。
四、眼施:用慈愛、溫暖的眼神看一切眾生,這是布施。
五、身施:身體力行幫助一切有情,這是布施。
六、座施:讓座給需要的人,這是布施。
七、察施: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,並給予所需。」
簡介
蓮師財神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